close

mobile01-1b69bac3ab1139d287a00c5aa039176b.jpg

上圖是一張說明拍照時光圈、快門與ISO(感光度)這三個重要元素的圖表。

由於這三者是相互關聯影響的!所以學習相機時就必須先知道應該如何控制調整這三個元素。

就從光圈說起吧!光圈通常都是以F來代表,而光圈越大,所代表的數值會越小;光圈越小,所顯示的數值就越高。

一般而言,相機鏡頭的光圈大約就是F1.4到F22之間不等。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瞭解到,光圈越大,相機的進光量會越多,所以曝光所需要的秒數或ISO也會越低。

另外,光圈越大,主體之外的影像也會越模糊,也就是攝影玩家常說的淺景深。

而因為光圈越大的鏡頭在製造上就會越困難,所以一般來說,光圈越大的,通常就越貴!

所以許多手機大廠也都會以自家手機擁有的大光圈鏡頭來吸引消費者購買。畢竟如上所述,鏡頭的光圈當然是越大越好XD

(下圖便是以F2的大光圈拍攝所造成的淺景深效果)

_DSF1182-2.JPG

反之,光圈越小,進光量也就越少,所需要的曝光時間也會隨之延長;而主體之外的影像則會越來越清晰。

(如下圖所示,我的光圈故意縮到了F9,所以整張照片從近到遠,看起來都是清晰的)

IMG_1706-2.JPG

當然啦!影響淺景深的還有鏡頭焦段、鏡頭與被攝體的距離、被攝體與背景的距離等等。

這個下次有機會會再聊到。

 

接下來說一下三元素裡的快門速度(曝光時間)。

我們可以在文章的第一張圖發現,隨著快門速度的改變,所需要的光圈大小與ISO也會不同。

同時影像也會因此變得清晰銳利或開始出現殘影。這是因為相機在執行曝光時,由於相機或被攝體的移動所導致的。

所謂的手震導致照片模糊,就是因為快門速度太慢(曝光時間過長),手持相機又難免會有些微晃動,從而導致成相出現殘影而模糊。

不過,有些攝影玩家喜歡拍攝星軌、車軌甚至追焦等等的,就會故意藉由慢快門長曝光來造成移動中的被攝體或者背景出現殘影的現象,讓照片出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下圖是我在家附近天橋上拍的,曝光時間總共是25秒)

DSCF0218.JPG

 

最後說到感光度(ISO),這在維基百科裡也有介紹!
基本上感光度就是相機對於光的靈敏程度。
借一下維基百科內對於感光度特性的說明:

感光速度越高,數值越大。除了縮短曝光時間之外,另外在畫質上也會有影響。
一般來說,低感光度時的畫質較為細膩,色彩也較為忠實。高感光度時則會出現雜訊及顆粒的問題,使得照片比較禁不起放大。無論是昔日的菲林,或是今日的數位相機
,此一現象都是成立的。尤其數位相機在使用高感光度時,由CMOS或CCD所產生的嚴重噪訊,更是令傳統攝影師難以忍受。

也如文章第一張圖所示。所以大部份攝影玩家都會很在意相機本身可用的感光度是多少。

通常,單眼相機的感光度都非常好,一般最少都能開到ISO3200還感覺不太到噪訊,更有些高端機種甚至達到了變態的程度!

平常的數位相機的話,就要看該廠商有沒有對感光度的部份下功夫了。

至於手機,應該ISO800就會有非常明顯的顆粒與雜訊出現了!

所以,為了追求畫面的純淨度,攝影玩家在拍照時,通常也都會儘可能降低對感光度的使用。

除非是快門速度已經提不上來了,不然我也是盡量讓感光度維持在3200以內的(就單眼相機而言)

 

三元素的廢話就大約寫到這裡。

其實啊,現在大部份人拍照已經不太會用到手動模式了

一般不是全自動的傻瓜模式就是A(光圈先決)或S(快門先決)模式

所以對於三元素的部份,通常不太需要去煩惱該怎麼搭配

畢竟相機本身都幫你算好了。

只不過這是入門最基礎的知識,所以還是有必要稍微瞭解一下

免得以後無法再進階,或者旁人提到快門或光圈時,你一問三不知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